2018年8月4日 星期六

終於破解的心中疑惑

數天前再度去壽山動物園時,就順道從停車場走了一下登山步道。沿途中看見了開著紫色花的植物,從花的形狀來看認為應該是某種牽牛花,但當下也不知道是哪一種。這時就想到了一個好用的APP——iNaturalist。只要拍照就會有人幫忙鑑定,如果想當下就知道可能是哪一種生物,程式也能從照片與資料庫進行比對,給出建議的答案。個人在認植物這方面相當苦手啊,有這軟體對我而言相當便利。於是就拿起手機拍了幾張照片,接著上傳,等待別人的鑑定。

約莫一天後就有人幫忙鑑定了,速度還滿快的。出來的結果是槭葉牽牛(Ipomoea cairica),對照其他人上傳的照片後,覺得應該是沒錯了。

此時突然想到之前坐火車北上面試時,一路上往窗外看,時常可以在田邊或者是住家外的草叢中看到為數不少的紫花,當時從火車上看距離太遠所以也看不太清楚,但從顏色來看就覺得可能是牽牛花之類的。那時候對於這植物還滿驚訝的從高雄到台北一路上都看的到啊。查了下槭葉牽牛的資料後發現這物種在台灣是常見的外來種,攀緣能力強大,已入侵全台平地和低海拔山區,在河堤、野地、牆垣上等等都可以見到其蹤跡。這時眼前浮現出坐火車的時候看到的一幕——攀附在田邊籬笆的紫花。再對照在壽山看到槭葉牽牛生長在一大片的籬笆的情景,心想這景象怎麼這麼似曾相識,再從槭葉牽牛的特性和廣布的程度。認定當時在火車上看到的可能就是槭葉牽牛了。這種心中的疑問終於被解開感覺真是爽快啊!

參考資料:2008外來種防治教育計畫 教育專刊--第一期植物篇-7|環境資訊中心

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

塔斯馬尼亞的惡魔——袋獾

最近在IG上看到了National Geographic 發的一篇有關保育袋獾(Sacrophilus harrisii)的介紹文,一開始看到的時候也不知到這生物是啥,看上去就像隻老鼠。從相片中看來本以為這物種小小隻的,之後經一番搜尋才發現成年袋獾的體型可以跟小型犬一樣大。袋獾的體型實際上是現存肉食性有袋類動物之中最巨大的。袋獾的咬合力也是十分驚人,牠所具備的咬合力以牠的體積而言在哺乳類當中是數一數二的。在進食時甚至連動物的骨頭也能咬碎,實在厲害。在看袋獾的影片時,初次聽見袋獾的叫聲時,有點被嚇到啊。嚎叫聲頗為尖銳,有些刺耳。而且嚎叫時配上牠駭人的尖牙,如果我真實遇到袋獾對我嚎叫肯定是會被當場的畫面震懾住、當場屎尿齊流吧。兇猛的進食方式、駭人利牙、黑色身軀和令人恐懼的嚎叫聲可能就是袋獾之所以被稱為塔斯馬尼亞的惡魔(Tasmanian Devil)的原因吧。

那為何要保育袋獾呢?看了些資料後才知道袋獾原本廣泛分布於澳洲,但現今只存在於澳洲的塔斯馬尼亞州。袋獾目前被IUCN Red List列為瀕危(Endangered)物種。往下探究下去才知道袋獾的族群數量目前正飽受一種名為Devil Facial Tumour Disease的疾病所苦,這疾病也挺有趣的,看上去是種癌症,但卻能在族群間感染,這還真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有癌症是可以傳染的。這疾病自1996年爆發之後就使袋獾的數量急遽減少,而且目前還找不到治療的方法。
         動物園裡的袋獾     圖片來源:Auckland Zoo
感染Devil Facial Tumour Disease的袋獾    圖片來源:Wikipedia

參考資料:
1.Tasmanian Devil|National Geograpic 
2.Tasmanian Devil|Auckland Zoo

2018年7月25日 星期三

壽山動物園遊記

最近突然發現身為高雄人的我說來慚愧居然沒有參觀過壽山動物園。於是便找了一日空閒的午後動身前往。

在去動物園之前上網查了一下園內有哪些動物,發現動物園裡有真鱷龜(Macrochelys temminckii)。鱷龜科的生物之前只有在水族店看過一隻擬鱷龜,那時就覺得這生物的外觀真是煞氣,粗糙帶點尖刺的表皮、堅硬且具鋸齒狀突起的背殼、帶有尖爪的四肢和看起來十分具咬合力的嘴,長的神似西方神話中的龍,很對我的胃口啊。真鱷龜和擬鱷龜在外型上頗為神似,此行原本是期待能一睹芳容,但可惜的是去的那天鱷龜區正好在環境維護,沒有開放。甚是可惜啊。

不過在園內見識到了不少只看過照片的動物,像是鴯鶓、蘇卡達象龜(之前在水族店有看過,但都小小一隻的,園內的蘇卡達象龜都好大隻啊。)、台灣黑熊等等。

說到這台灣黑熊,園區內有一隻黑熊,我覺得行為十分詭異。我注視了一段時間,發現那隻黑熊會一直來回走動,不停地重複這個動作。甚至我後來先跑去其他園區逛,回頭再經過時還是一直在同一個地方來回走動。就覺得這隻熊可能被關在動物園裡心理狀態有異常產生了刻板行為。


                          自己當時覺得黑熊行為奇怪,就錄了一小段

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地表最強熊蟲:不可思議的緩步動物》讀後感




當初會想看這本書是因為之前在網路上看過一些關於熊蟲的新聞,但內容裡對於熊蟲的生存能力的描述個人是覺得些許誇大,例如:無堅不摧、世界上生命力最強的生物、不死之身。但自已對於熊蟲也是一無所知,所以也是半信半疑。當時也沒心思去尋找關於熊蟲正式的研究資料。直到這本書的問世,雖然薄薄一本,但內容也足以讓讀者快速的對於熊蟲這類生物的種類、生活史、研究歷史及熊蟲之所以被冠上地表最強這稱號的原因和破除訪間的謠言有完整的認識。

看完這本書之後才了解到其實熊蟲沒有想像中的無堅不摧。書中作者有提到熊蟲只要不餵食飼料一陣子就會餓死,還有步行時的熊蟲身體接觸到熱水、身體碎裂或是瞬間乾燥也一樣會死亡。看完本書也才了解到原來熊蟲要處於「酒桶」(tun)狀態時才能展現對周遭環境驚人的抵抗力。熊蟲要轉變為酒桶狀時,周圍的環境必須是慢慢地乾燥,此時熊蟲會逐漸排掉身體的水分並在體內累積海藻糖以保護蛋白質與細胞膜的形狀。之後如果接觸到水,熊蟲便會慢慢甦醒。故進入酒桶狀的熊蟲,被稱為隱生(cryptobiosis)狀態。

作者還有提到像是輪蟲與線蟲,還有在苔蘚內許多單細胞生物都具有隱生的能力。作者認為這些比起熊蟲在任何苔蘚都找的到的生物或許人們應該也要覺得很厲害才對。為什麼只有熊蟲如此出名呢?作者認為是因為熊蟲長得比較可愛啦。但我是認為可能是因為熊蟲在酒桶狀的狀態下締造了許多驚人的事蹟吧,像是能承受約七萬五千大氣壓的高壓,將溫度降到接近絕對零度也沒事,送入太空中接受太陽輻射的照射仍有部分熊蟲存活。這些紀錄或許才是熊蟲能夠成為媒體寵兒及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的主要原因吧。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2018年7月8日 星期日

來自細菌的智慧:DNA科技的革命

最近在Youtube上看了由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CASE舉辦的演講。之前也有看過CASE舉辦的演講,記得第一次看的主題是侏儸紀世界——你真的要恐龍復活嗎,那次看過以後就覺得這活動真是不錯,會在Youtube放上演講的影片,好讓無法親臨現場的朋友們也能收看。演講的內容平易近人,藉由教授專業的知識來剖析整個議題,雖然是教授主講,但我覺得用詞方面並不會讓非領域內聽眾覺得艱深。對於主題的演講內容也不會過於深入,點到為止,讓有興趣深入研究的朋友們可行探索。總而言之,我覺得CASE這個推廣科普的平台是相當不錯,演講主題也都相當吸引人。

那這次演講的主題是——來自細菌的智慧:DNA科技的革命,由陽明大學生科系的周成功教授擔任講者。演講從細菌的免疫系統為開端導引至限制酶的發現和應用,是謂第一次的DNA科技革命。再來,談論到了第二次的DNA科技革命——當今火紅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的發展史及後續的應用。這次的講座格外有意思的地方是教授不單單只是介紹CRISPR的原理及應用,還有介紹科學家是如何從細菌的基因序列當中發現迥異之處,及後續在論文發表過程中遇到的波折。

聽過演講後才知道原來當時在CRISPR發現過程中,科學家們像是西班牙的科學家Francisco JM Mojica在投稿論文時一直被打槍,期刊的IF值越投越低。如此嶄新的發現竟受不到重視,是我會相當氣餒吧。當然出版社也有他們的考量,在實驗數據還不夠完整和缺乏檢驗的情況下,要接受如此嶄新的想法也不容易。但也因為前面科學家的默默地努力,才使得後人能夠有機會將這項發現發揚光大。


來自細菌的智慧:DNA科技的革命

影片來源:
  1. 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CASE 電影講座:侏儸紀世界—你真的要恐龍復活嗎?
  2. 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CASE 探索19-5講座:來自細菌的智慧:DNA科技的革命 /周成功教授